http://chongqing.hteacher.net 2023-07-12 11:28 重庆教师招聘 [您的教师考试网]
1.本节课的开始你就提到了染色体变异是可遗传变异中的一种,请简述高中阶段学过的可遗传变异来源有哪几种,并简要解释。
【参考答案】
高中阶段学过的可遗传变异主要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以及染色体变异。
基因突变是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基因重组是自然状态下,只发生在真核生物中的有性生殖过程中,细胞核的遗传,包括交叉互换和自由组合,是生物产生变异的来源之一。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又包括缺失、重复、倒位和易位四种类型,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又分为个别染色体增加或缺失和.以染色体组的形式增加或缺失两种类型。
【要点分析】
本题属于学科知识类问题的考查。染色体变异是高中阶段学过的可遗传变异中的一种类型,考官出此题的目的:第一,打算考查考生专业功底是否扎实,能否整体上把握高中阶段生物学科专业知识间的联系;第二,考查考生是否能用专业术语规范而简洁的作答。因此建议考生在扎实掌握本节内容的基础上还要把握高中生物学科知识间的联系和地位,作答过程中用学科专业术语简明扼要作答。
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参考答案】
根据我对本节课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染色体组、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的概念,举例说出并理解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四种类型以及染色体数目的变异,能说出单倍体和多倍体的特点、形成原因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染色体结构、数目变异以及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及单倍体的,提高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变异的理解和对单倍体和多倍体的特点和在育种上的应用,理解生物界这种可遗传的变异类型,感受生命的奥妙。
【要点分析】
本题属于教学设计类问题的考查。该问题是针对教学目标进行的追问。针对于教学目标类的问题,考生回答时需要注意的是:1.注意是三维教学目标,尽量按照顺序并且三者不是孤立存在的;2.学习的主体一定是学生,最好不要出现“使学生”、“让学生”的字眼,行为动词要用可量化的,尽量不要用“了解”“理解”“掌握”这样的笼统字眼,可以用“知道”“复述”“识记”“举例”“解释”这种可量化词,教学目标不要太宽泛;3.与试讲中的目标一致,在刚才试讲中明显没有很好达成的尽量不要提到;4.作答时注意尽量回忆性作答而不是去看教案,注意交流性的语气。
3.你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什么?你是如何突破的?
【参考答案】
我认为难点一般是与生活实际距离较远或者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易混淆、容易忘记的,基于此,我将本节课的难点确认为是:正确辨认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倒位、易位以及姐妹染色体交叉互换的染色体示意图;正确区分单倍体、二倍体以及多倍体划分的依据;能解释多倍体形成的原因。为了突破这三个难点,我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动态变化图,当学生有直观的认识之后,引导学生用精炼的语言归纳总结出各个变异的特点,然后给出示意图让学生进行辨认,对于交叉互换和易位是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点,我会在学生辨认的过程中重点强调前者是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之间,而后者是非同源染色体间。之后讲解单倍体、二倍体以及多倍体概念时就强调单倍体是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二倍体和多倍体是由受精卵发育来的,这个前提条件是区分三者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容易忘记的,然后学生小组讨论三者之间的划分依据的时候就容易记住了。对于多倍体形成原因是由于纺锤体形成受阻,染色体不能正常移向两级,是一个抽象的知识点,我会播放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动态图,并提问: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各个时期染色体数目有什么变化?分裂后期有什么特点?这一阶段所含染色体数目和其他时期是否相同?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理解是染色体复制后,由于外界环境条件(如温度骤变)或生物内部因素的干扰,纺锤体的形成受到抑制,导致染色体不能被移向细胞两极造成的染色体加倍,形成了多倍体,这种现代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通过多媒体直观教学,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活动从而突出重点。
【要点分析】
本题属于教学实施类问题的考查。如果考官问此类问题,此时你需要马上反思自己刚才的试讲中是否恰当的突破了难点,如果自己能意识到刚才的漏洞,建议你采取的策略是:首先虚心承认错误,然后补充说明正确的做法,争取挽回刚才试讲中的错误;如果你认为,在刚才的试讲中做到了详略得当的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可以首先阐明难点,然后概括性说明你刚才试讲中为了突破难点而采取的教学策略(简单说就是:这个难点是怎么突破的)。另外考生注意用交流的语气,不要机械呆板。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云云
上一篇: 《细胞的多样性和一性》答辩题目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