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gansu.hteacher.net 2022-03-04 10:17 甘肃教师招聘 [您的教师考试网]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国家保障教育事业( )。
A.同步发展 B.优先发展
C.快速发展 D.共同发展
2.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防止和克服( )。
A.单纯书本、排斥实践;强调个人经验,否定理论知识的作用
B.儿童中心论
C.空洞说教、单纯知识传授
D.片面单一知识的学习
3.在学校教育中,起关键作用的是( )。
A.教学媒体 B.教师
C.学生 D.教学环境
4.“性善论”和“性恶论”所反映的观点是( )。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教育万能论 D.辐合论
5.“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典型的表现了( )。
A.注意的指向性 B.注意的集中性
C.注意的稳定性 D.注意的分配性
6.一般在教学开始前使用,主要用来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别差异,以便安排教学的评价属于( )。
A.诊断性评定 B.形成性评定
C.总结性评定 D.非正式评定
7.( )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这也成为后来强调教育中注重人的发展的思想渊源。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昆体良
8.我们向学生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着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逐渐地前进,不能“拔苗助长”“陵节而施” 。这是由学生身心发展的( )决定的。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体差异性
9.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特征归属于团体中的每一个人,认为他们每个人都具有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中的个体差异。这种现象属于( )。
A.社会刻板效应 B.晕轮效应
C.首因效应 D.近因效应
10.人们在阅读课文时,由于个体的知识经验不同,从课文中提取的信息是不一样的。我们去火车站接一位不认识的客人,对客人的期待将影响我们对他们识别与确认。以上案例的加工方式是( )。
A.自上而下的加工 B.数据驱动加工
C.自下而上的加工 D.平行加工
【参考答案】
1.B
【解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确定工作方针是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故本题选B。
2.A
【解析】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⑤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第三次学习”。故本题选A。
3.B
【解析】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对学生具有指导作用,另外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所以教师在教育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故本题选B。
4.A
【解析】“性善论”和“性恶论”都强调人生下来的本性是善或者恶,属于遗传决定论。故本题选A。
5.B
【解析】注意的特点有选择性和集中性,选择性强调选择一定的事物作为自己的对象;集中性即心理活动只集中于自己所注意的事物上,“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强调集中性,集中注意于对象,忽略了其他刺激。故本题选B。
6.A
【解析】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前的评价即为诊断性评价,功能是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如摸底考试。故本题选A。
7.B
【解析】亚里士多德第一次提出教育要遵循自然,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这也成为后来强调教育中注重人的发展的思想渊源。故本题选B。
8.A
【解析】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性。教育时,必须遵循着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的次序循序渐进的进行,不能“揠苗助长”、“陵节而施”。故本题选A。
9.A
【解析】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出的群体的特征归属于团体的每一个人,认为他们每人都具有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中的个体差异。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刻板效应。如南方人温婉,北方人豪爽等。故本题选A。
10.A
【解析】知觉直接依赖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特性,例如,物体颜色和明度的知觉依赖于光的波长与振幅,音调和音响的知觉依赖于声波的频率与声压水平,形状知觉依赖于物体的原始特征和线条朝向,运动知觉依赖于物体的位移等。对这些特性的加工称为自下而上加工,或称数据驱动加工。知觉还依赖于感知的主体,即具体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孤立的眼睛、耳朵和鼻子。知觉者对事物的需要、兴趣和爱好,或对活动的预先准备状态和期待,以及知觉者的一般知识经验,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知觉的过程和结果。人的知觉系统不仅要加工由外部输入的信息,还要加工在头脑中已经储存的信息。这种加工称为自上而下的加工或概念驱动加工。如,将要和不认识的人见面,事先对他的判断和期望会影响对该不认识的人的识别和确认。故本题选A。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刘绍文
上一篇: 甘肃教师招聘教综模拟题125
下一篇: 甘肃教师招聘中小学教综笔试试题及解析30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